今天咱们来聊聊“重点班”的话题。很多中学都采取分班或分层教学最专业的股票配资,重点班是不是最好的选择,却不能一概而论。
先说说自家俩娃的经历。
我家大宝川哥当年就读的初中采取的是分层教学,将数学、英语、物理三科分为A、B、C三层,A层门槛最高,类似于“重点班”。
川哥刚进初一时,数学英语被分在了B层,也就是中间层。我觉得可以接受。B层的老师也很认真负责。但川哥有点儿不服气,所以努了一把力,初一下学期时,数学就进了A层。
川哥学校的分层是流动的——根据每次期中、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调整。基本上每次考完,都有一部分孩子向上“升班”,也有一部分孩子向下降级。
这也说明,孩子并不是进到重点班/层就进了保险箱,会一直保持成绩领先。
同一年,我大学室友的孩子小睿也上了初中。小睿也被分进了普通班,而且小睿所就读的初中的分班是固定的,没有“向上流动”的机会。
小睿同学也是上初中后才开始发力,一直是普通班的第一名,全年级也能排进前五十,超过了大部分重点班的孩子。最终,小睿也考上了头部重点高中。
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:分班并不能决定命运。
再接着聊川哥的经历。他数学进入A层以后,我以为老师会抓得更紧,结果有一天,我发现川哥对着答案在给自己批作业。我问他怎么回事,他骄傲地说:“我们A层的作业和答案是同时下发的,老师让我们自做自判,说这样会印象更深刻。”
而B层和C层的作业,都是由老师亲自批改的。
更让我意外的是英语。川哥在B层时,感觉英语作业量很大,还要经常给他录制背课文的视频作业。有时他背半天也背不顺,我举手机太久也嫌胳膊酸,于是,我就专门买了个手机支架,让他自己对着屏幕自行录制。
支架买了没多久,川哥英语升到了A层,从此再也没有了背诵作业,其他作业也减少了,我有些疑惑,川哥也有点儿迷茫,甚至提出想转回到B层。
为此,我专门找老师沟通了一下。
A层英语老师的说法是:
“孩子都这么大了,必须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,不然将来上了高中,会很麻烦。
孩子如果嫌作业少,时间有富余,可以来找我,我再专门给他布置作业。家里也可以给孩子额外备点练习题,有些孩子要强化语法,有些孩子要多练写作,有些孩子要提升阅读……A层的孩子更需要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时间。”
我觉得老师说的也有道理,然后转达给川哥:“咱们先在A层试试看,充分发挥你的主动性!”
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起起落落,川哥的英语成绩也稳定在A层的中上水平,最后中考成绩也不错。
虽然川哥最终适应了A层,但他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适应,英语成绩不断下滑,最终又回到了B层。
所以,很多重点班/层,对孩子的自律性,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,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。
今年涵小妹也上初中了,与哥哥学校不同的是,妹妹的初中没有分班或分层,全部都是“普通班”。
对于涵小妹这种普娃来说,就读普通班,感觉也正合适。
因为正常的教材设计和教学进度,正是对标大部分(60-70%)普娃的能力水平。
但是,对于头部百分之十几的优等生来说,可能会有点“吃不饱”;对于尾部百分之几的后进生而言,可能有点儿“跟不上”。
总体而言,采取类似川哥初中的分层教学,按个体不同的能力水平“因材施教”,会更科学。
但是,也有部分学校的分班/分层操作有些“变味”,也有部分家长坚决反对分班/分层。这就导致公立初中的分班/分层很难普遍推广。
作为家长,如果能有机会选择,尽量选择一个适合孩子性情和能力水平的学校/班级。
如果没有选择机会,就像我家俩娃一样,那就多看见学校/班级积极的一面,然后努力去适应。
如果孩子在学校实在“吃不饱”,就在家里给孩子补一补;
如果孩子在学校吃撑了,“厌食”了,那么家庭的主要职责就是“消食”和减压。
注意:每个孩子的“饭量”不一样,孩子到底吃不吃得饱,能不能适应,要以孩子的感受为主。
继续阅读:
尚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